从早上开始, 第一遍叫孩子起床,还能平心静气,3遍之后发现小孩衣服穿了一半,坐在床上发呆,瞬间就破功了!好容易起床,吃饭又是个大工程,简直似乎催一声吃一口,眼看上学时间快到了,又开始催孩子穿鞋背书包。活了30多年,以为情绪可以来去自由了,没想到就这样败在了磨蹭的孩子手中。
威胁:“你再不刷牙,妈妈就先走了。”
谈判:“如果八点半之前吃好早饭,就可以奖励你一颗巧克力豆。”
鱼死网破:“干脆我们都别出门了,你别上学了,我也别上班了!”
作为大人,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说非常熟练,至少非常清楚。但孩子需要学习的过程。
当他们想要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选鞋子,尤其在赶时间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慢。这种情况下,家长说的是“快一点”,孩子说的是“等一下”。
-这双和我今天的裙子不配呀。
-这双配,你穿这双!
-你不是说穿着舒服最重要吗,这双不舒服。
-你不用把鞋带全部解开也可以穿。
-我喜欢解开穿,这样比较舒服。
-这样太慢了,妈妈来!
-我不要,我自己来!
争吵的结果,往往是,一切变得更慢了。
会不会是我们尊重了自己的节奏和情绪,却没尊重孩子的?不停的催促和责骂,孩子看到的只有我们眼中的焦虑和怒气,根本没时间思考加快速度的意义所在。孩子还小,当她感觉不到所做事情的乐趣时,就不会听大人的话。
一开始只是心烦,事事都要催,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只是日复一日、从早到晚地催孩子,而孩子非但并没有变“快”,反而完全没有了“紧急感”,对家长的催促也开始免疫。如果一件事家长不催,好像甚至都不会去做。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比如到点睡觉,孩子大了是知道这件事的。但催促次数多了,孩子就变成看家长发火程度,判断什么时候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