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孩子一直是比较民主的,我们报的画画、钢琴什么的,都是他有兴趣就报了,他觉得没兴趣,不想上,就停了,都听他的。”
当一位妈妈这样沾沾自喜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我知道这又是一位被“自由教育、快乐教育”误导的妈妈。
果不其然,在之后的分享和沟通中,这位妈妈同样讲述了她因为孩子的作业拖拉、学习成绩差而焦头烂额的日常。
近几年,家庭教育正前所未有地被关注着,家长们多多少少地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其中最热门的是“快乐”、“民主”、“自由”的理念,打动了许多父母,他们希望孩子不再像自己小时候一样,被打骂、控制,希望孩子能有更健康的身心和更幸福的人生。
但是,许多家长们却忘了,幸福的人生不仅仅需要“快乐”,还需要目标感、责任感、抗挫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我们教育的目标,不是保护孩子不让他感受到任何痛苦、挫折和挑战,而是引导他学会如何面对痛苦、战胜挫折、迎接挑战。
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所谓“完全的快乐”、放任、为所欲为,不但难以让孩子学会幸福,反而是坑了孩子,让他难以适应真实的社会,还自以为教育理念先进。
其中最常见的三个误区,给家长们提个醒,看看孩子是否已经被带偏了?
1、民主=随意放弃?
对孩子民主,不等于什么都听他的,更不等于能够放任孩子“随时放弃”。
以文章开头那位妈妈为例,在学习画画、音乐时,孩子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学,这不是民主,而是教会了孩子放弃,甚至养成了“遇到困难就放弃”的行为习惯。
我们知道,无论学习什么,都一定会遇到困难,而困难一定会带来心理的不适。谁不希望一学就会?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的战胜“不会的痛苦”,迈上新台阶的过程。
拿学钢琴举例,一开始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课程总是很简单,孩子随便练练就会了。但是随着难度加大,孩子一定会遇到“怎么也弹不好”、“要练好几天才能弹出来”等等挫折,并体验到挫折带来的挫败感。
此时,最直接、最正常的应对方式就是:“我不弹了,我不喜欢钢琴。”
此时,“民主”就是听他的,取消培训班吗?
体操冠军娜斯蒂亚·柳金在回忆自己的体操训练时提到,“我常常想要放弃,这太难了,直接放弃容易多了。”
“但是每当我跟妈妈说,我讨厌体操,我不去训练了的时候,妈妈会告诉我,你当然可以放弃,我不会逼你。但不是在今天,今天你要撑下去,之后的每一天都要撑下去,直到有一天,你觉得状态好了的时候,你再退出。”
柳金说起这一切的时候,对母亲的智慧充满了感激和信任,这也成为她的处事方式。绝不在痛苦的时候放弃,扛过去之后,再认真考虑自己如何选择——那时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选择,而不是逃避困难。
这位冠军妈妈的智慧在于,她让孩子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选择——“害怕挫折而放弃”根本称不上选择,那是不得已;而当我状态很好时,才可能做出真正的选择。
2、自由=为所欲为?
一个朋友相信,只有“自由成长”,孩子才能具有创造力,所以从小,他就鼓励孩子做任何事儿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方式。但是他却忘了,无论拥有怎样的创造力,孩子还是需要融入社会,而社会是有规则的。
比如,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要求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传球练习。可是这个孩子就喜欢自己投篮、自己拍球,完全不顾跟自己一组的同学,也不顾老师的课堂要求,一个人自顾自地玩。
正是因此,这个孩子虽然上的也是“快乐教育”的私立学校,但是却厌学了,因为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完全“自由”的教育方式,没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却让他误解了社会的运行机制,失去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孩子·挑战》这本书虽然是美国人写的,却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指出:自由是有限度的。因为如果自由就是为所欲为,那么所有人都不会自由了。
这就像开车要靠右行驶,如果大家违反这个交通规则,那么恐怕所有人都没法开车出行了。
即使持最开放态度的教育专家,在针对孩子自由度的方面,也一定会提出:在不影响别人、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给孩子自由。
记得小儿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常常打哥哥,而且没轻没重地拿起木头玩具就扔过去。在几次口头警告无效之后,我明确告诉他如果扔东西打人,要罚站5分钟。
在经历过几次罚站之后,我好几次看到他举起木头轨道,想到了什么,又放下来的情景——孩子已经在学着自控、学着遵守规则了。
3、快乐=啥也不教
一年级家长会后,一位妈妈捶胸顿足的跟老师诉苦:“我们上的公立幼儿园,小时候一直是快乐教育,孩子现在学习跟不上怎么办?”
首先,大概“学习是苦差事”这个观念来得太深入,许多家长以为“快乐教育=啥也不学”。但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刻都没停下过学习的脚步,我们从来都是要教孩子“快乐的学”,而不是“啥也不学”。
婴儿时,他们学翻身、学说话,长大一些学跑、学跳、学唱歌,学习如何自己吃饭、如何系纽扣,在幼儿园如何排队、做操,听懂老师的指令、学习上课时不说话。
这所有的学习都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和不断的再尝试,但绝对谈不上“痛苦”,反而充满成功的喜悦。
其次,学习不等于“记住知识”,那只是学习中最小、最微不足道的部分。特别是孩子孩子的童年,对数的理解远比会背乘法口诀重要;学会自控上课不说话远比能背26个字母重要;学会自理远比几百的识字量更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当那位妈妈跟老师诉苦时,老师回答的是:“我们班很多零基础的孩子,关键还是在于学习能力,而不是提前学了多少知识。咱们孩子的问题,是注意力不能跟着老师走。”
必须说,老师的回答很到位,点出了孩子学习的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
在“双减”的背景下,原来的幼升小培训班已经是过去时,这时候孩子是不是就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学?
并非如此,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的各项学习能力,比如:专注力、自控力、自理能力、记忆力、对数的感受、阅读的兴趣等等。
这些能力到位了,不需要提前学习那么多知识,孩子上学之后自然而然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