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学科成绩,这是每一个家长都有可能面临到的教育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小学阶段有更重要的东西要培养。
但客观来说,孩子在小学阶段如果能有一个好的成绩,虽然还不能因此就确定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对的,但至少能从好成绩上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潜力。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的好成绩都是值得称道的,这是因为,在现实中有些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大量刷题、只读课本知识而取得好成绩,这样的例子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够了,他们即使取得了好的学科成绩,也不能表明他们就是学习上的优等生,更不能表明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就比别人高。
在教育上有很多东西要远比只学课本知识重要得多,在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成长型思维和独立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这三点家长要从小抓起。
比如,孩子在小学低年段,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主要培养一些最基础的、但又是伴随孩子终身成长的习惯,比如家长和老师都特别关注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听讲习惯和书写习惯等等;此外还有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习惯,如果这些习惯从一年级起就能逐渐养成,会促进孩子日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大大减轻家长在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教育压力,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远比家长一开始就急于教孩子认字、算数等知识性的东西要高明得多。
等到孩子上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相信各种良好习惯已经逐步养成,那么我们在教育上的重点就要放在对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和人格等方面的培养上。
这里的成长型思维,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成长的。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将关系到孩子在未来能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普遍更愿意接受挑战,也更愿意去思考如何走出学业和成长中的困境,获得更好的成长。
而人格培养常常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个空白点,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能主动意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很重要的家长并不多见。
家长对孩子人格上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孩子成绩不管好坏,都能报之以一种尊重、理解、鼓励、支持和发自内心地欣赏等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才有可能对世界、对生活、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热爱与好奇之心;才有可能因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产生足够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反过来,家长的情绪完全被孩子成绩的好坏所左右,过度强调成绩,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而“强迫”孩子学习,唯分数论,导致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也没有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更谈不上去追求什么理想等等。被家长过度“控制”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孩子。
总而言之,对尚处在成长上升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我们不能只盯着他们的学科成绩,还要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成长型思维、独立人格等入手,促使他们获得更全面、更好的成长!